多年来,受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作为农业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阜南,人均可用财力低,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中央及省、市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阜南县属于吃饭型财政,自身财力不足,基础欠账较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短板”尤为突出。据统计,2014年,全县财政收入8.8亿元,教师空编2291人。2016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12.5亿元,按照标准,当时全县共缺土地2582亩,缺教学及辅助用房近40万平米,教师空编2310人,需投入资金21.68亿元。办学条件距离标准化学校差距大,操场、功能室等硬件设施条件差,乡镇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无法开设。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不畅。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突出,乡村学校“小班额”较多,有的乡镇学校存在“愁生源”问题。特别是濛洪洼地区教育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覆盖有限、分配不均,每到汛期,学生“无路走”、上学难成了很多家庭的心头之忧,加之学校缺少规划和投入,设备欠缺,条件艰苦,与城区差异很大,以致大多家庭适龄儿童选择随父母到外地就学或辍学在家。
为改变这一现状,实现教育兴县。近年来,阜南县秉持“改善民生从教育突破,发展教育从均衡抓起”的理念,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发力点,把教育事业作为事关发展大计、事关阜南未来、事关民生福祉的一项民生工程、民心事业, 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方略,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力度,创新方法举措,全力补齐教育这块“民生短板”,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规划布局日趋合理、基础配套日趋完善、教育资源日趋均等、教育惠民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县域内现有各类学校(幼儿园)516所,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13826人,在校学生258577人。
筑牢兴教根基,确保“学好上”
为拉近教育城乡差距,阜南县坚持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加大投入,尤其是向农村倾斜覆盖,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孩子们搭建梦想之基、希望之桥。实现高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调度会、安徽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培训会在阜南召开。
(一)统筹规划,均衡调整布局。根据阜南乡村空间布局、人口分布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采取规划建设、改造扩建等方式,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8所,基本建成公办民办并举、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网络体系。制定乡村初中学校、乡镇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调整规划和布点方案,逐步整合、撤并或新建一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县398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撤并调整为251所(含教学点)。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按照特色明显、专业强化、品牌突出的原则,实施职业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将县卫校、农广校、就业培训中心、技校和电大工作站合并到县职教中心,撤并焦陂职高、朱寨职高,实现全县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综合利用。
(二)聚焦短板,狠抓基础建设。加快完善城区学校布局规划,投资6.4亿元,新建扩建玉泉小学(幼儿园)、经开区中心学校(幼儿园)、第三中学和第五小学等六所学校,占地366.2亩,新增学位11202个,六所城区学校建设,将进一步丰富城区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承载,满足全县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重点实施普高外迁和职教中心建设,投入10.7亿元实施一中、二中、实验中学外迁,成立阜南县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联合,实现人才的初、中、高阶梯式培养,其中规划占地300亩、投入5亿元的县职教中心已建成投用。
(三)破解瓶颈,多方筹措资金。在县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保障教育投入连年增长。抢抓扶贫开发机遇,多方筹措解决资金缺口问题。2015-2017年,共统筹上级教育项目资金和本级配套资金43.04亿元,新增校舍96.5万平方米,其中改扩建薄弱学校校舍30.5万平方米;新增运动场99.9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57所,招录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2509人,基本补齐多年历史欠账,促进了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教育质量提升,全面配齐教育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音体美器材、体育场地等,资源统筹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城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锤炼执教队伍,确保“上好学”
教学质量是教育扶贫的“生命线”,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近年来,阜南县始终把强化教师人才队伍、教育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建设作为关键要素,不断在教师选配、待遇提升、管理优化上下功夫、求突破,以确保城乡教育质量均衡,让贫困家庭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努力拔穷根、增民智。
(一)充实力量,让农村师资强起来。面对教师质量不优、结构不均衡的实际问题,加大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探索实施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做好教师补充和调配工作;建立校长、教师交流管理机制,推动教师轮岗交流,组织教师在城区与农村、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合理流动;开展“上挂下派”工作,促进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2017年,全县中小学在编在岗教师9778人,交流1032人;创新开展“影子校长”跟岗研修培训计划,259名优秀农村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赴城区学校开展跟岗式“影子”培训,有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师资均衡。
(二)改善待遇,让教师岗位热起来。出台《阜南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意见》,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落实乡村教师关心、帮扶制度,设立困难教师帮扶救助基金,建立帮扶救助特困教师机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并向一线倾斜;继续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支教计划,推进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教师素质扶持等工作;实施农村学校教职工周转宿舍建设,投资2.4亿元建设教职工周转宿舍4500套,基本解决全县无住房教师和其他教师临时住宿问题,改善教师生活待遇。
(三)选人建队,让育人环境美起来。完善中小学教师“省考、县管、校聘”办法,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加大县外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开辟引进绿色通道,引进指标向乡村学校倾斜。2007年至2017年通过招考、引进等招聘中小学、特殊教育、幼师、特岗教师6931人,改善中小学幼儿园学科紧缺、教师缺额问题,优化教师结构。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落实“一岗双责”,引导教师做重师德、善作为、勤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选树表彰典型,2017年教师节对510名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2018年5月,启动教育系统先进典型事迹宣讲活动,采取城区集中宣讲、划片区巡回宣讲的形式,宣讲一线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典型事迹,用身边的典型来引导人、鼓舞人、教育人。
丰富强教载体,确保“办好学”
优质均衡事关教育成败。阜南县坚持保底线、补短板、提质量、促内涵,满足群众最关心、寄予最大期望的问题,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实现“有质量的公平”。
(一)实施结对帮扶工程。把结对帮扶和项目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有效着力点,借外力、扩投入、强支撑。一是依托“名校”联手办学,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学校中实施集团化合作办学,促进教育资源下沉,推进优质均衡。截至2017年,成立阜南一小、阜南玉泉等教育集团6个,并逐步向各学段覆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面提质,使薄弱学校加速成长为新优质学校,让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二是凭靠“名校”合作办学,与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签订协议,手拉手合作办学,筹建占地60亩的阜南玉泉小学,拟设48个教学班学生2200余名,公开遴选20名优秀教师赴玉泉小学跟岗学习。玉泉小学新校舍拟于2018年7月投用。三是借助“名校”支教办学,与阜师院签署《校地联合共建项目框架协议》,开展教育改革合作交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大学生志愿服务等项目合作,阜师院每学期选派100-300名大学生到县城和乡镇学校开展顶岗支教。
(二)实施爱心助学工程。一是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顺利就学,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零障碍”,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两个为主”,确保随迁子女与本地居民子女“一样就读、升学、免费”。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按照城镇同阶段学生的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二是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实现“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搭建留守儿童家校沟通平台,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家长谈心制度,实现“监护有人、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权益有护”。三是保障失依儿童健康成长,针对全县尚有594名“失依”儿童,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失依”儿童信息档案,实现建档率100%,为失依儿童落实基本生活补贴,给予低保、贫困户等救助扶持,全方位关怀“失依儿童”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三)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素质教育主旋律,抓外延,拓内涵,让优质资源有序普及。一是拓展学生健康活动参与渠道,找准当前体育和学生身体素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实施“强身健体”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健全县、乡(镇)、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二是支持学校加强“文化校园”建设,依据各校特点,开展多层次的艺术教学,建立人才支持专项计划,支持音乐、美术、体育类老师到农村任教,鼓励音乐、体育、美术类,以及信息技术、英语等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促进学生艺术团队发展。三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放在突出位置,精心培育一批“书法校园”、“科技校园”、“足球校园”、“武术校园”等“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文化,厚植文化底蕴,让书法、剪纸等艺术进课堂,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教育、熏陶、影响学生。
阜南县聚焦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压实责任、精准施策,以“绣花”精神“穿针引线”联通教育与民生,“细针密缝”织就均衡教育“保障网”,助推教育扶贫工作纵深开展。回顾这些,主要有以下体会:
第一,教育可“治愚”,是摆脱贫困之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映射的是消除贫困的真实语境。人口素质不高、缺乏文化和技能是导致难以脱贫的主因。作为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后期技能学习培训有限,以致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因此,阜南县坚持将教育扶贫作为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形式的帮扶 “扶智”,恢复“造血功能”,使贫困人口无论从思想文化素质还是技能水平方面都得到全方位提高,提升适应生活、就业、创业能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敢闯敢干的底气,提高其家庭经济增收能力和日常生活质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第二,教育可“健体”,是改变命运之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的期盼,担当着社会进步的责任。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阜南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倾斜财力、人力、物力,配好、配齐计算机、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中小学成为全县最文明、最漂亮、最干净的地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惠民,建设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美丽校园,而且壮大了师资力量,培养造就了一批教坛新星,为每个人的“成才梦”保驾护航,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第三,教育可“树人”,是民生保障之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向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更是保障民生、凝聚民心的迫切需要。阜南县坚持“改善民生从教育突破,发展教育从公平抓起”的理念,围绕“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要求,优化教育环境,化解教育难题,提升质量品位,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面对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秉承民生理念抓教育,精准统筹、一体推进,使各类资源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偏远学校倾斜流动,保障更多学生平等入学、就学、升学、不辍学,教育发展呈现出动态均衡、良性竞争的良好态势。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最大的民心,与群众利益、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实现面更大、量更广、质更优的教育均衡就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最大程度发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聚合作用。下一步,阜南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优化教育资源、破解发展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尽全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分享均衡教育的成果,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